便利店盯上社区生鲜 “菜篮子”要补短板
“突然之间,社区生鲜超市一下多了起来。
虽然品牌不同,但店面标识一般以橙色、绿色、黄色等贴近健康生活的色调为主,它们点缀着街道,城市也变得更鲜活可亲了。
”生活在北京市朝阳区的白领王逸发现,这两年,大街小巷出现不少生鲜超市,从她家到公司大概3公里的路上,就陆续开出好几家不同品牌。
社区生鲜的确是近两年的热门。
纵观当下社区生鲜超市的格局,主要以传统商超转型和电商品牌的探索居多。
前者如,北京地区京客隆的京捷生鲜、城乡仓储超市的118鲜时汇;
后者如,京东到家、每日优鲜、本来生活,还有新近推出的“美团买菜”等。
不仅如此,更多类型的企业还在纷纷入局。
外资便利店也看上了社区生鲜这片“黄金地”。
那么,社区生鲜的市场需求从何而来?
业态升级变迁 :
近几年,随着城市疏解整治工作的开展,百姓“菜篮子”也在更新迭代。
“不合规的菜摊儿、菜场陆续疏解了,脏乱差的环境有了提升,但菜肉粮油还是得买呀。
”正在北京一家生鲜超市挑选晚餐食材的郭女士说,有一阵子挺发愁上哪儿买菜,但好在社区里生鲜超市陆续开起来,购物环境变好了,买的菜也更让人放心了。
消费者结构变化 :
在许多大城市,家庭结构呈现年轻化、小型化的趋势,他们和传统中国式大家庭在需求上的明显差异,正是商家捕捉的商机。
一家正在探索转型的连锁超市负责人表示,许多现代家庭人口更少了,夫妻双职工的多,消费观念和实际需求也与以往不同。
他们更偏向清洁、方便、小型包装的食材,同时对食品安全、品质也有更高要求,购物体验上希望更节省时间。
商业业态需要做出针对性改变。
相比下了班逛大超市排长队,小型社区生鲜超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。
在市场迸发需求的同时,许多地方政府也鼓励提升社区生鲜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,着力在消费市场上补短板 。
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,北京消费市场巨大,去年北京市实现总消费额2.54万亿元,同比增长7.4%,其中,服务消费增长超过11%。
但与此同时还存在明显短板。
例如,发达国家社区消费占整个社会消费零售额的80%左右,而北京只有50%多。
“这说明人们在社区的消费还是不够方便,社区消费在北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
”闫立刚说,便利店和生鲜是北京重点推进发展的领域。
但是,在近两年社区生鲜店不断涌现的同时,许多店面倒闭的消息也不时传来,这也凸显社区生鲜的运营在当下仍面临不少难题。
如何吸引客群是挑战之一。
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,王逸的生鲜蔬果采购都是在线上平台完成的。
线上下单、线下2小时送到的服务对她来说颇具吸引力。
当然,有研究表明目前生鲜消费市场仍以线下为主,但这些“年轻”的社区生鲜业态未来要真正成为百姓“菜篮子”,引来年轻消费者,仍是一个问题。
可持续盈利模式也是目前的行业难题。
从传统商超转型推出生鲜超市到在便利店基础上搭载生鲜销售,社区生鲜正以不同模式推出,但业内人士表示,整体来看,还未出现可被大规模复制的盈利样本。
社区生鲜竞争背后,是后端成本降低、效果提升,前端管控、源头直采,内部供应链共享融合等多项实力的竞争。
本文转自[食品商务网]